学生“涉钱”事件的教育解读
钱,本不是学校关注的对象,但学生“涉钱”事件日益增多,“钱的问题”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话题,甚至演变成一个教育难题。因“钱”而引起的问题比较敏感,处理时明显异于一般的学习不良与行为不良,常常会遭遇各种矛盾冲突。
1“不就是钱的问置”vs“不是钱的问题”
阿权是五年级的学生。一天,他心血来潮,头脑一热.双手紧紧拽住窗帘布.两脚离地,做了个引体向上动作。一百多斤的体重,瞬间就将安安稳稳的窗帘导轨拉断.整个窗帘掉了下来。班主任了解情况后,批评教育了阿权,责成阿权赔偿.并让家长来测量导轨的长度.去窗帘城配制并安装。尽管多次提醒催促,但其家长一直都没有来。当老师约见家长、提出家访时,家长也总以没有时问为借口推辞。3个月过去了,当班主任再次与家长沟通时,家长突然态度强硬起来:“不就是钱的问题嘛,不是说了赔钱嘛,为什么非得要我去装配呢?”
在家长看来,赔钱已经尽到了监护人的责任,尽到了教育的责任。对于老师的要求,他觉得是在为难自己和孩子,却投有领会到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良机。钱,可以买到导轨,但钱不能直接变成导轨,需要有人为之付出劳动。赔物比赔钱麻烦,可“麻烦”正是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导致的。老师要求“赔物”而非“赔钱”,目的是让孩子明白:做错了事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。“麻烦”的过程,是一个体验、感受的过程,“麻烦”是不良行为的必然结果,“麻烦”是必须承担的责任。一个有心的家长,定会抓住这个时机,与孩子一起去亲历“事件解决的过程”。另一方面,可以借机教育孩子:尊重别人的劳动,爱护学习、生活的环境,不给家长添麻烦……
钱能够解决物的问题,却不能解决教育的问题,更不能解决孩子的习惯养成和品格生成的问题。应对突发事件,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:家长及时、合理、公正地介人,明确孩子责任归属,鼓励孩子勇敢担当,并陪伴着孩子亲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。
2“钱没有问题”vs“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”
阿智做事莽撞,缺乏安全意识。尽管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在走廊追逐打闹,他还是时不时地横冲直撞。班主任多次与家长沟通,其父母虽然答应加强管教,但话语问总是流霉出“男孩子没必要太老实,跑跑跳跳是天性,我们小时候都是这样”的态度。所以,阿智的“狂奔”一直没有特别明显的改观,虽然经历过几次小的摩擦,都以赔偿医药费或获得其他家长的原谅结束。一天,在“小心地滑”和“慢步轻声过走廊”的提示中,阿智飞奔,一头撞倒倒一个接他很多的学生。结果,被撞的学生鼻粱骨骨折,额头缝了8针。致电阿智的爸爸,他爸爸第一句话问的是:“阿智有没有问题’”然后又说:“钱没有问题,我们愿意承担医药费。”但受害者家长却不同意仅分担医药费,因为涉及今后的整容费用。双方无法达成协议,最后受害一方告到了法院。
“钱”与“自家孩子”相比,自然是钱轻人重。阿智的家长以自己孩子的利益为重,总是简单地用钱来解决问题,认为“付钱”就是负责任的表现,却不知这里的钱是有限的钱,而当孩子面临的可能是“无限”责任时,钱便成了问题。因为有限的钱不能解决无限的问题。只有当“意想不到”的事情发生或当事情不可挽回时,家长才意识到安全的重要,才后悔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,后悔当初的管教不严。“尊重孩子天性”与“强调安全意识”并不矛盾,尊重孩子的天性,并不意味着忽略安全和良好习惯的养成。
家长应该对孩子做未雨绸缪之举而非亡羊补牢之措,做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安全要求、责任要求、尊重要求,让问题行为尽量少发生。即便发生,也要让问题的解决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。
3“钱是小问题”vs“偷钱是大问题”
小林内向,不爱说话,温顺乖巧,父母都是知识分子,因忙于自身的工作而无暇管教他。一日,小林的班主任打电话约见其家长。打给父亲,父亲推托:打给他妈吧,都是他妈管的;打给妈妈,妈妈说:“什么事’我很忙,能不能过两是再去学校?”直到听班主任说“你的孩子拿了别人的钱,如果你觉得不重要就过两天”之后,才匆匆赶到学校。还没等班主任开口,小林妈妈就说:“我的孩子不会拿别人的钱,我们家对孩子用钱管得不是很紧,只要合理的要求一般都会满足,根本不需要去……”班主任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小林承认不止一次拿过同学的钱、拿过父母的钱等等,一一作了说明。但小林的妈妈不能接受,说“老师,您是不是弄错了?有什么证据?”接着又对儿子说:“林,如果是你做的,你就承认;不是你做的,就不能承认,别怕……”
“钱是小问题,偷钱是大问题”,这是家长和老师在“钱的问题”上难得的一次统一。正因如此,老师在处理孩子拿别人钱的时候,都会非常谨慎地避用“偷”而使用“拿”这个词,但仍然会引起家长的“忌讳”。因为在家长心中,凡与“偷”沾上了边(尽管老师用的是“拿”),便是道德问题,孩子会受歧视,在同学面前也抬不起头,所以往往拒绝承认。其实,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偏差,拿了家人或同学的钱,并不一定是品德问题……发现问题时,妥善处理,以同理心、同情心来引导,“钱”不是大问题,所谓的“偷”,同样也不是个大问题。
钱总是容易引起紧张。让家长知道孩子“拿别人钱”的行为,是让家长了解并重视孩子目前的状况,并深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,规避一些可能由家庭引起的原因,如对孩子缺乏关爱、陪伴时间过少……
首先,家长需斩断“拿钱”与“偷”之间的条件反射,作实事求是、平常平淡平静的处理。不必以盛怒或者矢口否认来强化孩子对此类行为的反应,以免引起孩子过度恐慌,留下“后遗症”;其次,家长需管好自己的钱袋,消除可能导致不良行为的潜在诱因;第三,“病不讳医”,孩子的“毛病”尤其不能避讳老师,家校联手效果会更好。
“钱”是个问题,在学校教育中也是如此。无论家长还是老师,在涉“钱”问题上,都需要有正确、谨慎的态度与方法。钱,永远都是小事,唯有孩子的教育才是大事。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,良好品格的塑造,正确世界观、价值观的形成,永远高于一切。